2006年两会财经热点

2006-03-31 15:25:04    金融时报 王晓欣 谷秀军   我要评论0   我要收藏   
打印
“两会”已成为近日媒体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两会”中的热点话题又始终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与时代共鸣。而“两会”中的财经热点,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反映经济发展的脚步。  新农村
“两会”已成为近日媒体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两会”中的热点话题又始终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与时代共鸣。而“两会”中的财经热点,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反映经济发展的脚步。

  新农村建设备受关注

  “三农”问题一直是“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中央强调,2006年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有良好开局。从地方“两会”看,新农村建设备受关注。江苏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收到多份关于新农村建议的提案。在中原大省河南,政协会议收到的近200件提案中,“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尽快转移”成为委员们关注的一大热点,这已经被该省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新农村建设需要创新思维,要从国家整体战略和经济布局的角度,从国家竞争力的持续性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的角度,来调整好多种经济关系。除了要在财政资金上实行倾斜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制度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只有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打破现有的不合理的壁垒,新农村建设才能突破“三农”问题的小视野。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表示,要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

  总结“十五”成就 倾心绘制“十一五”蓝图

  今年“两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审议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总结“十五”成就,谋划“十一五”发展蓝图,这也必将成为“两会”热点之一。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的第一年,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认真总结“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绘制“十一五”蓝图,确定未来5年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从地方“两会”看,许多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不断涌现,充分展现了“十一五”开局之年的新气象。

  从各地“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06年工作指标安排中,可以看出“十一五”开局之年各地的施政重点。这当中,最引人瞩目是各地“十一五”规划中出现的发展新指标。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科技进步贡献率、财政支农比例等纷纷被写进各地“十一五”规划,而那些单纯考核GDP增长的指标,如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则逐渐被淡化。发展指标的变化反映了发展思路的转变,科学发展正在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新模式。

  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在今年“两会”无疑是“上镜率”最高的两个词汇。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和本质,科学地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和发展的动力,使发展的内涵更加清晰,发展的途径更加明确,发展的眼光更加深远。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GDP,这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连中国普通老百姓都十分关注的一个指标。我们看到20多年来,中国GDP的总量翻两番,社会财富在不断地增加。2005年人均GDP则在2003年突破1000美元的短短两年之后又迈上1500美元的新台阶。但是,GDP的高速增长和财富的增加在某种程度上不一定成正比。

  GDP增长了,百姓的钱口袋就应该鼓起来,社会财富就应该随之增加。但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并没有感受到口袋里的钱相应增加。以人为本,人们是否快乐的生活,这是中国在解决了贫困问题之后的必然选择。这是在GDP高增长下,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必然需求,正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下,2005年,一些关键词已表达了人们的内心诉求:穷人经济学、公众利益、医疗保险、教育、公平与效率、社保等等,在保证GDP增长、在保证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期待着中国经济在发展中,构建一条和谐之路、快乐之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最集中地体现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六个必须”,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六个必须”体现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构成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总体战略部署,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总要求。

  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今年,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依然会是“两会”期间人们关注的焦点。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着力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大力发展金融市场,无疑又是今年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头戏”。

  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需要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货币政策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利率形成机制;进一步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深化股权分置改革,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继续深化金融企业改革,着力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发展。这些都是今年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

  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提高社会诚信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又进一步指出,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这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国务院明确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提出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实施步骤,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在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时,要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带动、社会参与”的原则,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规范有序地向前推进。

  推进国企改革 建立有效激励与约束机制

  今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公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允许大型国企管理层成员在企业“增资扩股”时持有企业股权,但持股总量不得达到控股或相对控股数量。管理层持有企业非控股股权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在国外一些大企业中得到了验证,是一些市场经济国家激励与约束企业管理层的重要制度。只要严格控制、规范操作,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企业管理层通过增资扩股方式持有本企业少量股权,不仅不会导致内部人控制和国有资产流失,而且有利于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

  《实施意见》的出台只是2006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方面,今年国家将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尽快建立,并从今年起着手编制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将进一步健全国有资产监管法规体系,构筑起国有重点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和薪酬分配制度。

  完善税收制度推进财税体制改革2005年是个税历史上增幅最大的一年,全年全国个人所得税收入比2004年增加了356.86亿元,共完成2093.91亿元。但是,随着《个人所得税法》修订案2006年的正式实施,这一增幅可能会相应降低。原因是工薪费用扣除标准从原来的800元增加到目前的1600元。

  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2005年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模拟试点,组织中央部门推进财政资金绩效考评试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已基本覆盖全部中央部门单位和大部分省级财政;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建立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将超基数部分中央与地方负担比例由75∶25调整为92.5∶7.5;继续推进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调整住房转让的营业税和契税,加大对房地产市场投机炒作的调控力度;调整资源税和资本市场税收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近日,财政部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从而完成了两大准则体系的建设工作。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即将建立。

  提倡自主创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

  自主创新是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今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发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员令。“自主创新”必将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为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实施,各地开始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并确定科技进步贡献率。如北京市表示,要加大研发投入,力争2010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地区出口比重达到38%。上海市确定,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8%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左右。

  提倡自主创新,有利于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将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另一方面不能忽视保护知识产权,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区域协调发展东中西部良性互动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战略任务之一。《建议》提出,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这标志着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布局已全面形成。

  要实现这一总体布局,必须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这四大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市场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区域发展不平衡是自然、历史、经济和政治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有很大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首先必须打破地区封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实现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和产业转移。合作机制就是在区域之间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机制。目前,区域合作机制还有待制度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区域合作,就要加强统筹协调,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扩大就业再就业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始终是“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2006年对于大学毕业的学子来讲,持续多年的“就业寒流”丝毫没有回暖的迹象。据悉,2006年的大学毕业生比2005年增长20%左右,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面向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也超过了上届,但供求不匹配仍然是毕业生求职的最大障碍。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下岗”已成为一个涉及众多企业和职工的敏感的话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千家万户,为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国家采取多项措施,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这一难题的背后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从社会保障方面看,现有的制度框架和保障能力,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存在着结构复杂、门槛较高、统筹面窄等问题,保险互济能力较弱,覆盖范围不够大。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4.1万亿,同比增长18%,这么高的储蓄率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降低房价涨幅解决住房难题

  在物价涨幅中,房价涨幅一直居高不下,这也成了2005年“两会”的热点话题,会后,国家针对房地产市场上涨过快现象,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在国家严把土地审批和信贷投放两个闸门的情况下,房地产投资增幅持续回落,过热的购房需求开始降温,房地产供求关系得到一定改善,为稳定房价创造了条件,房地产市场正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目标发展。

  目前,一些地区存在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商品住房价格上涨过快,供应结构不合理,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空置面积过大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必须加强和完善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

  降低房价涨幅是解决住房难题的前提,只有住房供求关系得到根本改善和经济适用房开发的大面积扩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普遍居民住房难题,这也将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

  关注安全生产减少安全事故2005年中国煤矿发生事故3341起,死亡5986人,死亡人数较前年略有下降,但重特大事故接连发生,这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安全生产,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必将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

  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工作。今年国家将完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把亿元GDP生产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企业10万从业人员生产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四个指标,分解落实到各省(市、区),加强考核,监督落实。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是我们必然选择。

  实施科教兴国警惕教育腐败有网络为今年“两会”热点作调查,调查显示,“实施科教兴国和杜绝教育乱收费和地域歧视,警惕教育腐败”居高不下。

  依靠科技和教育发展国民经济,是各国在现代化大潮中得以振兴的共同经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视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要振兴国力,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善于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这又必须从提高国民素质开始,从发展教育入手。要实现科学发展,就要将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发展最强劲的支持力量,将科学技术人才作为今后发展的支撑主体。因此,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战略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人们谈到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择校费,大多数百姓第一个感觉是教育不公,一到新学期开始,报上名的家长万分“感恩”,有钱交不上的家长为之垂泪。然而巨额的择校费究竟流向何处,家长们并不清楚。从监督制约机制上来看,一是学校内部的监督不到位;二是上级主管部门的纪检监察作用发挥欠缺;三是社会监督相对弱化,缺乏有效的腐败“预警”和“发现”机制。因此,必须完善“预警”和“发现”机制,警惕教育腐败。

  改变分配格局 扩大消费需求

  现阶段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因素,是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分配结构在内的结构性失衡。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仅表现为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实际分配的比例关系,而且表现在这三者内部结构方面。收入差距过大不仅有一个社会公平问题,同时收入结构扭曲也是导致包括经济结构在内的社会结构畸形的重要原因之一。

  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可以扩大消费需求。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必须加快规范初次分配,特别是推进国有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监管,逐步实行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监测和预警体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完善政策,缩小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建立对欠发达地区长期稳定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缓解地区间财力差距扩大的矛盾。加大政府扶贫工作力度,改进和完善扶贫方式,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

图文推荐

总裁汇O2O拟上市公司股权投融资平台

独家策划

更多
首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 在通往无人驾驶的神奇之路上,英特尔勇往直 蒙牛管理层巨变创始人牛根生辞职5年后重新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支付方式

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8005112号    公安部备案: 44030602004322

版权所有 总裁网 Copyright © 2007-2024 iChinaC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