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欲为国家再贡献1000亿

2009-08-12 21:58:28    大众网-大众日报  孙宏弢 娄和军   我要评论0   我要收藏   
打印
  □ 本报记者 孙宏弢 娄和军  李登海,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他培育的玉米种,使我国土地由每亩养活1个人提升到养活 4.5个人;他的玉米种子已累计在全国10亿亩土地上推广,直接增加经济效益 1000亿元。

  □ 本报记者 孙宏弢 娄和军

  李登海,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他培育的玉米种,使我国土地由每亩养活1个人提升到养活 4.5个人;他的玉米种子已累计在全国10亿亩土地上推广,直接增加经济效益 1000亿元。

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李登海

  18年前,《 大众日报》曾刊发《 青纱壮歌》一文,对李登海及其科研团队进行了报道;18年后,记者再次走进青纱帐,探求那如种子般饱满的“登海精神”。

  科学家李登海:现代“夸父追日”

  有人说,李登海是现代夸父。为追逐太阳做玉米加代繁育,李登海冬日赴海南,夏秋回胶东,30 多年来,和家人只过了一次春节,而这唯一的除夕团圆,也是在海南的玉米实验田里。

  有人说,李登海是台永动机,不知疲惫。30 多年来,他几乎没休过一天假。这位得过一次脑血栓、做过6 次痔疮手术,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的 60岁老人,至今仍坚持在田间地头搞研究。

  1972年春,李登海初中毕业后回村任农科队长。一次偶然机会获知,美国的玉米最高产量达到2500多斤。“人家一亩,顶我们 10亩。”创造纪录的美国农民名叫华莱士,后来成为美国副总统。“美国农民能做到,凭什么我们做不到?”李登海心想。

  李登海开始选用玉米杂交种搞高产攻关。一个玉米新品种,从培育到成功,几率只有12万分之一。8 年间,李登海的农科队,选用了全国 100 多个优良杂交种攻关。但始终没突破亩产700公斤这道关。

  科研似乎进了“ 死胡同”。

  李登海注意到,玉米叶是平展伸出的,叶片易重叠,当一亩近4000株时,透风透光很差。能不能让玉米叶片竖起来,提高阳光利用率,加大玉米种植密度呢?

  李登海开始“大海捞针”。在进行了2000 多个组合,记录了 50 多万个数据后,他终于发现了几株叶片上冲、株型理想的玉米。李登海兴奋得彻夜不眠。但花期到了,玉米顶端的雄花成熟了,可雌蕊还紧紧包裹在棒中,玉米无法授粉。李登海顿时像霜打的茄子,病倒了。

  一天,妻子张永慧把一碗面条端到床边,让李登海吃了补身子。拨开碗中的面条,碗底露出了鸡蛋。“有了!”李登海豁然开朗,他翻身下床,冲出家门,跑进玉米地。原来,李登海联想到了割开包裹、露出花蕊、提前进行人工授粉的方法。

  1979年秋,在莱州后邓村的一片农田里,一个轰动全国的纪录诞生,名为“掖单2号”的玉米,创下我国夏玉米单产 776.9公斤的最高纪录。年仅 31岁、初中学历的李登海,一跃站在了中国玉米研究的最高峰。

  在北方,玉米育种一年只能一次。要加快实验速度,必须跟着太阳奔跑,冬天到海南育种。

  1978年冬,李登海和3个伙伴,背着干萝卜丝和猪大油,闯进海南三亚荔枝沟,租种荒地,开辟实验田。他们住在没门板的小茅屋里,遇上雨天,外面大下,里面小下;晚上看护玉米,为防蚊虫,头上、脚上各套一个麻袋,倒在地垄里睡;三块石头支口锅,面疙瘩汤就是主食……

  从这年起,李登海再也没能在莱州家中过春节;从这年起,李登海把一年一育种变为一年三次,把自己的科研生命延长了3倍。

  天道酬勤。追日10年后,1989年,李登海育成了中国第一个有亩产吨粮能力的中矮秆紧凑大穗型高产品种——“掖单13号”,创造了109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2005 年,李登海又育成紧凑型超级玉米新品种,创造了亩产1402 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新纪录并保持至今。

1 2

图文推荐

总裁汇O2O拟上市公司股权投融资平台

独家策划

更多
首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 在通往无人驾驶的神奇之路上,英特尔勇往直 蒙牛管理层巨变创始人牛根生辞职5年后重新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支付方式

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8005112号    公安部备案: 44030602004322

版权所有 总裁网 Copyright © 2007-2024 iChinaC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