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只眼看美国:高福利制度制造“懒人经济”

2006-06-16 13:38:01    市场报 蒋英建   我要评论0   我要收藏   
打印
作者自述:2005年4月至10月,我随山东省中青年干部赴美培训团到美国康涅狄格州中央州立大学接受了为期半年的行政与经济管理培训,并担任培训团的团长和临时党支部书记。半年的课堂学习、社会考察和在美国

    作者自述:2005年4月至10月,我随山东省中青年干部赴美培训团到美国康涅狄格州中央州立大学接受了为期半年的行政与经济管理培训,并担任培训团的团长和临时党支部书记。半年的课堂学习、社会考察和在美国政府部门的跟班实习,不仅为我提供了一种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接近和深入考察美国的机会,而且促使我更多地不断地去思考所看到和所经历的一切,更加深刻地了解美国、体验美国、感悟美国。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改革和发展,既要善于学习借鉴他人,又必须立足本国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对于正在崛起中的中国,一切从实际出发,不照搬照抄,不脱离实际,坚持走自己的路,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美国先进的经验,也应一分为二,有些虽然很适合美国,但不一定适合中国;对于其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也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能够知己知彼,占据主动。这半年间,我在感受到中国与美国多方面差距的同时,也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在许多方面的独特优势,或曰比较优势,使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充满信心。


    本文既不是要否定美国的成功,也不是要“批美”,只是变换一个角度,提醒世人美国同样也存有他自身的问题。


    美国的社会阶层:富人穷人都好过,中产阶级最艰辛


    美国的财富游戏规则就是让大多数人永远富不起来。目前美国1%的超级富豪占有全国财富总数的40%,而20%的最低收入者仅占全国财产的5%左右。与美国的富人相比,穷人的日子虽然相对贫寒一些,但由于有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穷人只要有合法身份,即使不工作也可以维持日常生计。所以,与我们通常的理解不同,在美国日子最艰辛、生活压力最大的并不是穷人,而是占美国总人口80%左右的中产阶级。目前,中产阶级的贫困化日益引起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美国,根据家庭收入的高低,可以分为三个明显的阶层:富人、穷人和中产阶级。一般将年收入在3万到几十万美元之间的家庭视为中产阶级,低于3万美元的为穷人阶级。与我们通常的理解不同,在美国日子最艰辛、生活压力最大的并不是穷人,而是占美国总人口80%左右的中产阶级。目前,中产阶级的贫困化日益引起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


    美国是世界上富豪最多的国家,的确是富人们的天堂和乐园。一位超级富豪一年的收入可能是美国总统几百年的收入,更可能是一个职工几千年的收入。目前美国1%的超级富豪占有全国财富总数的40%,而20%的最低收入者仅占全国财产的5%左右。普通美国人一般不易见到这些超级富豪,但却很容易感到他们的存在,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实在惊人。超级富豪一般都拥有多处超级豪宅,他们中的许多人买下了一座山、一个岛屿,在风光秀丽的景区和美丽的海滨都能看到富人们连片的豪宅和山庄。他们都雇有私人保镖和别墅警卫,常常一到周末就一家人开着豪华游艇或私人飞机去旅游度假,生活上随心所欲,极尽豪奢。有意思的是,与大多数美国人一样,富人们也爱过负债生活。仅2001年一年,富人家庭所借的债务总额就高达3460亿美元。但与普通人负债原因不同,这些富人欠债是为了挣更多的钱,他们大多把这部分资金投入到了房地产、债券、期货、股票等容易使自己“坐庄”操控的领域。


    美国富翁的另一个特点是热衷于社会捐赠,他们认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2002年美国人捐赠金额达1900亿美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2.1%。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将财富的60%捐给了慈善机构;世界第二号富豪巴菲特只留200万美元给儿子,其余的300多亿美元全部捐给了社会。这除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外,更因为美国的税法通过社会公益捐赠给富人提供了一个合法避税的机会。如果富人把大量遗产作社会公益捐赠,可为后人省下一大笔遗产税,这也是美国富人热衷慈善与社会公益捐赠的原因之一。美国是世界上遗产税最严格的国家,并实行超额累进税率,遗产数额越大,税率就越高,最低税率为18%,最高可达50%。如果一个人要继承一笔1000万美元的遗产,要先期缴纳500万美元的遗产税,然后才能合法继承1000万美元的遗产。很多人由于先期拿不起如此巨额的税款,所以就干脆把财产捐赠给社会了。


    延伸阅读:


   ·该不该让孩子打工挣学费 美国家庭在反思


   ·94年历史的美国家庭农场坚持不向地产商“低头”


   ·一个顽强生存的美国家庭农场


   ·中国经济崛起:美国家庭每年受益625美元


    美国也并非处处都是美丽的花园,各地既有豪宅林立的富人区,也有陈旧破烂的穷人区。目前美国大约有3700万穷人,占总人口的12.7%,他们大部分是少数族裔,受教育程度低,从事一些低收入行业。与美国的富人相比,穷人的日子虽然相对贫寒一些,但由于有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穷人只要有合法身份,即使不工作也可以维持日常生计。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贫穷”应该是缺吃少穿、没有基本住所的人,但实际上处于这种状态的穷人在美国很少。美国人口普查局定义的3700万“穷人”中展示的却是另一种景观:他们不仅有足够的食品,还拥有汽车、彩电、冰箱、洗衣机、电烤箱等。根据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穷人每月可领到生活补助,孩子上公立学校,从小学到中学可免费学习、免费就餐,婴儿可免费得到婴儿食品等等,可以说穷人基本上就是靠政府养活。有位领取福利金的穷人朋友告诉我,他一家三口每月可获得800多美元的房屋补助、300多美元的现金和食品券,冬天还有暖气补贴,电话费又不用花钱,各项加起来有1000多美元,可以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开销。如果再多生几个孩子,还可以多得一些补助。美国富人可以买豪华车,穷人则买二手车,一两千美元也可以买辆说的过去的轿车。富人们住山庄别墅,穷人们则住廉价的出租屋。穷人住的公寓和小区脏、乱、差,一看就知道是穷人住的地方。穷人们如果自己动手做饭,吃饭也不是太昂贵。如果不讲究,也可以买一些大清仓甩卖的电器和家具。在马路边捡来一些虽然旧但是还能用的家用电器之类。然而,光靠给穷人撒钱并不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满足。享受高福利政策待遇的穷人是对美国政府抱怨最多、对现实最不满的群体之一,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很低,生活只能说是过得去,孩子也难以享受高等教育。人们也总是抨击美国的福利制度正在制造“懒人经济”,高福利政策已是越来越难走下去了。
 
    美国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市民社会,中产阶级占总人口的80%左右。有人说,中产阶层是美国社会的“脊梁”,若这根“脊梁”被折断,美国社会将走向毁灭。根据美国数所大学联合进行的调查显示,在1969年美国中产阶级劳动力为56%,但30年后这一比率下降到39%。美国学者认为,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当代美国庞大的中产阶级已经分裂为三股:第一股是在经济大萧条和二战期间出生,在美国有史以来经济最繁荣的黄金年代成长成家,亲身经历了美国梦,现已垂垂老矣的传统中产阶级;第二股是他们的子女,这些人在舒适的环境中成长,在越战闹得最厉害的60年代成年,大多数仍秉持旧式的中产阶级价值观;第三股是现在才成年的艰辛焦虑的一代,他们比上两代人更难找到以及保住好的工作,他们发现自己可能是第一代生活比不上父辈的美国人。如果说最初的中产阶级是搭乘火车一路平安无事地抵达目的地的话,那么新的中产阶级似乎是被困在巴士上,在同一条路线上辛苦地来回奔波。中产阶级的贫困化正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复兴中产阶级。


    那么,美国中产阶级的典型生活是怎样的呢?曾有人这样描述:“住在郊区,有1幢2间至4间卧室的花园房子(分期付款),两个孩子,1只狗,2部汽车(分期付款)。门前是修剪整齐的草坪。丈夫每天辛勤工作,妻子在家带孩子做家务,拿薪水后马上开出15张以上的支票付账。”还有人将这个田园式的“美国梦”简化为“五子”:一个文凭本子,一套房子,两部车子,供两个孩子上大学,有点度假的票子,能过体面的退休生活。而在现实生活中,美国中产阶级要实现这个人生目标着实不易,很多人可能苦苦打拼一辈子也不一定达到。


    让我们来算一笔账:据美国官方统计,美国占绝大多数的白人家庭,年中等收入为5.2万美元,其中1/3收入用于交税,大约剩余3.5万美元,约合每月2900美元左右,然后扣除生活所需,再扣除住房、汽车贷款以及医疗保险费用,再扣除孩子上大学的费用,一个月下来所剩无几,如果能存下几百美元那简直算是个奇迹了。从家庭支出结构来看,购房是美国中产阶级的第一大支出。现在一户中产阶级的住宅,在全美一般地区价格为15—50万美元,在康涅狄格州约需40万美元左右,通常首付为房价的15%—25%,按揭周期为30年,利息在7%—8%左右,而且是利滚利。第二大支出是子女上大学。据教育专家估算,若在州立大学上四年大学约需18万美元左右,而在哈佛、斯坦福这样的私立大学上4年则需耗资30万美元甚至更多。第三个方面,对于今天处于中产阶级、夫妻双方工资为平均水平的家庭来说,若想晚年生活质量还能达到退休前的水准,那么还需要有几十万美元的存款,从而得到足够的利息,以补充其他方面的支出(如社会保险金与公司退休金)。由于支出压力巨大,我去过的20多家中产阶级家庭很少有感觉自己是富有的,他们大多感觉都在艰辛忙碌地奔波,即便是一个家庭两个人工作,有两份收入,也可能会出现破产。特别是当出现一个人失业或欠债无法还清时,问题就会更严重,所住的房屋和车辆很快就会被法院查封拍卖。


    美国人有两怕:一怕死,二怕交税,特别是中产阶级和富人更怕交税。他们把个人所得税形容为“罗宾汉税种”:挣得越多,交得越多,并且名目繁多。美国人的工资听上去很高,但每月的工资还没到手,就有1/3已经交了税,买东西还要交5%—8%的消费税。据调查,目前全美家庭收入与负债之比为11.2,其中中产阶层负债比例在12左右。一位在纽约的华裔老板告诉我,至少有1/3的中产阶级家庭在月末信用卡里刷不出10美元。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一直宣扬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表面上看保护的是个人财产,其实质上保护的是税收。政府通过立法将从老百姓手里掏出来的钱合法化,再以一定形式返还给社会,然后再通过各种方式收回来,使老百姓时刻在一种压力下还钱,财富一直在社会周转,令民众虽然衣食无忧但却始终难以富起来。这不能不说是它的巧妙之处。


    一位美国朋友直言不讳地说:“美国的财富游戏规则就是让大多数人永远富不起来,富者恒富,穷者恒穷。”美国就好比是一个设计好的财务大陷阱。一些已经跻身中产阶级的华人华侨告诉我,只有回到中国他们才可能不负债,在美国永远要负债度日。哈佛大学法学院伊丽莎白教授在其新著《双收入家庭的困境:为什么中产阶级的母亲和父亲们面临破产》中说:“中产阶级就是被以上所说种种问题所困扰,就像一个黑洞那样,把你吸进去了,你就怎么也出不来了。”


    美国人看中国:从傲慢好奇到正视和焦虑不安


    2005年9月14日下午,受中国驻美大使馆和驻纽约总领事馆的邀请,我率团到纽约欢迎到美国参加庆祝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的胡锦涛主席。在胡锦涛主席下榻的华尔道夫酒店所处的52号大街上,成千上万名华人华侨自发地赶来欢迎胡锦涛主席,整条大街被淹没在五星红旗汇成的海洋中。当晚我作为留学生代表受到胡锦涛主席的接见,并聆听了胡主席半个多小时的演讲。胡锦涛主席的大国领袖风范和精彩的演讲,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2005年9月28日,美国之音在“中国崛起如何震撼世界”的系列报道中说:“对伴随着中国崛起成为一个世界大国而出现的全球变革,我们需要进行广泛的理解……首先是中国的规模,13亿人口可以形成巨浪,而不是涟漪;其次是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巨大而开放的中国经济体正撞击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甚至把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的年份提前到2035—2040年。 自1978年中国打开国门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但融入了世界潮流,而且在有些方面已经引领风骚,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取得所谓“经济神话”的同时,中国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悄然间实现了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美国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商品;华人在科技界、教育界的影响日益扩大,且业绩不菲;遍布美国各大城市的唐人街也变得发达和漂亮起来;赴华旅游的美国人也在直线增长,这些都在影响着美国民众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我在美国接触到各界不同层次的人士,感觉大多数美国人都坦率直爽、诚实善良、富有同情心,他们对中国的一些偏见主要受政府和媒体的误导,尤其是受前些年美国政府和媒体“妖魔化中国”的影响。而一旦了解了中国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到过中国的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就会有很大改观,认为美国的媒体舆论误导和欺骗了他们。2005年9月份,我应邀参加了由康涅狄格州中央州立大学校长主持的一个座谈会,学校的几名教授和学生谈了他们去山东师范大学访问和进行文化交流的体会,他们说对中国的发展感到震惊,中国人对他们的友好与热情使他们深受感动,最后他们直接告诉校长:“我们的媒体宣传错了!”一位老师说她做梦都想再去中国,而且要去中国工作。还有几位去过中国的教授说,中国的发展是爆炸式的。他们说20世纪是美国人称雄,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天下。


    随着“中国文化节”在华盛顿的隆重开幕,美国各地掀起了新一轮“中国热”。我们学习考察期间所接触到的美国人,不论是政府高官、国会议员,还是专家学者以及普通民众,纷纷向我们询问中国的发展情况,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迫切希望了解和预测中国的未来。目前美国普遍使用的语言中,中文已占第三位。全美将中文列为公共外语的大学已有700多所,另有500多所高中开设了中国语言文化课程。


    但是,美国政府与美国民众对中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心态,大多数美国公民都渴望了解真实的中国和中国的发展真相,而美国政府中的右翼人士主要在想如何遏制中国和弱化美国公民对中国发展成就的了解。过去美国的主流媒体鲜有关于中国的报道,而我看到,现在各大媒体每天在显要位置和重要时段都有关于中国的报道。这说明,在美国政府和美国人眼中,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无论如何都回避不了的现实。2005年9月14日下午,受中国驻美大使馆和驻纽约总领事馆的邀请,我率团到纽约欢迎到美国参加庆祝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的胡锦涛主席。在胡锦涛主席下榻的华尔道夫酒店所处的52号大街上,成千上万名华人华侨自发地赶来欢迎胡锦涛主席,整条大街被淹没在五星红旗汇成的海洋中。当天晚上我作为留学生代表受到胡锦涛主席的接见,并聆听了胡锦涛主席半个多小时的演讲。胡锦涛主席的大国领袖风范和精彩的演讲,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一些老华侨激动地告诉我:中国强大了,我们真的扬眉吐气了。


    近些年来,美国人更多地从“中国制造”来认识中国。十多年前,中国产的餐具最多只能当低档日用品来卖,而如今许多中国名牌餐具已经在专卖店出售。在美国,无论名牌服装、玩具、圣诞饰品,还是冰箱、彩电、空调、电脑、数码相机,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比比皆是,而且份额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好。我在繁华的纽约第五大道上的一些商店里看到一些黑人在经销精美礼品手表,我买了几块,翻开背面一看,却是“深圳制造”。在一个大型“跳蚤市场”,我发现这里大部分是中国商品,人来人往,讨价还价,煞是热闹。我还观察到,虽然来自中国和日本的产品在美国随处可见,但美国人似乎更多地感受到来自中国商品的压力。一位美国专家告诉我,这可能是由于美国媒体上有关中国的报道太多了,中国商品的势头也盖过了日本,而日本产品大多是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普通美国人可能感受不到太大影响,而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却让所有美国人更有切身体会。


    美国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博士在他的《美国与中国》中,这样归纳美国人对中国的4种看法:离奇的、理想的、幻灭的及社会学的。美国的许多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也认为,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始终是一种混和体,几乎每隔十几年或20年就出现一次反复,经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令人惊讶的是,每当中国国力衰弱、疆土分裂时,中国在美国的形象往往比较正面,认为中国是值得同情的;但每当中国强大并具备向外发展的潜力时,中国在美国的形象则易趋于负面,感到中国是可怕的。美国人对中国的这种不确定性和自相矛盾的看法,将会深刻影响今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在全球化的今天,美国人正试图更多地了解中国,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正进入一个巨大的转型期。


    在美国学习这半年间,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诸如“中海油”并购尤尼科、人民币升值、中国军力报告出笼等事件,至今仍历历在目,涉及经贸、安全、能源各个领域。我一直都不很明白,中国与美国的差距那么大,美国到底害怕中国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访了一些美国官员、学者和老板,通过坦诚而深入的交流,才有点弄明白这个复杂的问题。其实美国政府很明白,目前中国还不是能和它全面对抗的对手,短期内中国也动摇不了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美国政府之所以制造和散布“中国威胁论”,目的有两个,一是试图煽动其他国家一起遏制中国的崛起,以中国为假想敌,为军备开支找借口;二是想让中国和中国人浮躁起来,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与美国展开全面对抗,从而用美国的实力把中国拖垮。前一条可以说是路人皆知,但后一条可能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更要高度清醒和警觉。至于一些敌视中国的美国人到底怕中国什么,可能一些美国人的说法更能令我们深思。一些美国朋友坦率地告诉我,美国政府和右翼势力最怕的是中国执政党和政府的强大的组织体系,因为这个体系可以一夜之间把全国组织动员起来,可以集中力量办成超乎寻常的事情,这一点美国的政府和任何党派都比不了。美国敌视中国的政客认为,只有摧毁中国的这个体系,才能遏制中国的崛起与民族的复兴。这反而使我更加深切地认识到,这是我们最大的比较优势,甚至也许是我们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在研究美国社会和文化时,还发现美国存在一种超强的“漩涡效应”。简单地说,就是由于美国的综合国力、经济总量、军事实力、科技教育水平、文化影响力在全世界都是最强的,再加上整个世界的经济运行规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主导制定或受其左右的,任何国家在美国主导的规则下与其竞争,美国就会像一个巨大的“漩涡”和“黑洞”,以其超强力量将你吸进去,使你不会有取胜的机会。根据这一“漩涡效应”,我想我们在同美国的合作、交流、竞争中,既不能不和它打交道,也不能使自己掉进“漩涡”,而应站在“漩涡”的边缘,既可以利用它的吸引力接近它,与它合作,又能利用它的离心力离开它,与它公平竞争,这样才能以我为主,保持并发挥自身优势。
 

图文推荐

总裁汇O2O拟上市公司股权投融资平台

独家策划

更多
首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 在通往无人驾驶的神奇之路上,英特尔勇往直 蒙牛管理层巨变创始人牛根生辞职5年后重新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支付方式

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8005112号    公安部备案: 44030602004322

版权所有 总裁网 Copyright © 2007-2024 iChinaC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