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普查结果看外资对江苏工业发展的影响

2006-06-21 15:43:15    国家统计局网站 转载   我要评论0   我要收藏   
打印
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利用外资是一把“双刃剑”,其影响与作用是双重的,有利也有弊。本文引用大量的普查资料,阐述江苏利用外资的现状与特征,分析外资对工业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探讨如何调整策略,趋利

    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利用外资是一把“双刃剑”,其影响与作用是双重的,有利也有弊。本文引用大量的普查资料,阐述江苏利用外资的现状与特征,分析外资对工业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探讨如何调整策略,趋利避害,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促进江苏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进入新世纪,江苏工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外资企业”)功不可没。“十五”期间,江苏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下同) 15.5%,高于全国平均增幅4.6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2%,其中外资企业增加值增幅达23.3%;2005年外资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9.4%,比重高于全国10.8个百分点。当前,江苏利用外资面临着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调整发展思路,提高质量,破解难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全省的工业化进程,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江苏利用外资的现状与特征     


    从普查情况看,2001年末我国进行了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2004年末又进行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两次普查时隔三年,江苏利用外资呈现出如下显著特征:     


    (一)外资企业总量扩大,比重上升。     


    江苏省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法人单位基本情况表》汇总结果表明(下同):2004年末,全省第二、第三产业共有企业法人34.28万个,与2001年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结果同口径比较,增长17.1%,其中外资企业法人18198个,增长35.1%,增幅高于全部企业法人18.0个百分点,外资企业法人所占的比重从4.6%上升到5.3%;从劳动就业情况看,2004年末全省第二、第三产业企业法人从业人员1649.91万人,比2001年末增加176.65万人,增长12.0%,其中外资企业法人从业人员275.28万人,增加117.31万人,占二、三产业企业法人从业人员增量的64.7%,增幅高达74.3%,外资企业法人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由10.7%提高到16.7%。     


    (二)外资投向仍以工业为主。     


    从外资投向上看,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由于具备在较长时期内拥有巨大的本土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低成本等比较优势,因而成为引进外资最早、最集中的行业。普查结果表明,2004年末第二产业外资企业法人16339个,占全省二、三产业总量的89.8%;从业人员263.11万人,占全省二、三产业总量95.6%。与2001年相比,分别增长42.9%和75.5%,所占比重上升了5.0个、0.7个百分点。其中:外资工业企业法人16178家,从业人员260.98万人,分别占全省二、三产业总量的88.9%、94.8%,增长43.6%和75.6%。江苏外资工业企业法人和从业人员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4.2%和12.7%,在各省市中,总体规模仅次于广东(3.54万家/802.73万人),大于浙江(1.16万家/176.93万人)、福建(0.92万家/177.0万人)、山东(0.9万家/151.37万人)和上海(0.93万家/141.20万人),排列全国第二位。     


    第三产业外资企业法人数量减少,从业人员增加。2004年末,全省第三产业外资企业法人1859个,比2001年减少183个,下降9.0%;从业人员12.18万人,增加4.16万人,增长51.9%。第三产业外资企业法人及其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分别由2001年末的15.2%、5.1%降至10.2%和4.4%。     


    (三)地区分布以苏南地区为主。     


    从三大经济区域来看,2004年末苏南五市共有外资企业法人14385个,从业人员220.62万人,分别占全省总数的79.0%和80.1%,与2001年末相比,分别增长36.4%、89.3%,比重提高了1.9个、6.5个百分点。其中苏州市外资企业法人7845个,从业人员133.29万人,分别占全省总数的43.1%、48.4%,增长54.8%和1.41倍;苏中三市外资企业法人2888个,从业人员38.80万人,分别占15.9%、14.1%,增长37.3%和31.8%;苏北五市外资企业925个,与2001年末持平,从业人员15.87万人,增长29.1%,比重分别由6.8%、7.8%降至5.1%、5.8%。     


    从106个县(市、区)来看,2004年末外资企业法人超过100个的有45个县(市、区),占42.5%;50-100个的21个县(市、区),占19.8%;50个以下的40个县(市、区),占37.7%。昆山市外资企业法人数量最多,达2396个,从业人员39.20万人,分别占全省总数的13.2%和14.2%,与2001年相比,分别增长62.2%和1.8倍。外资企业法人数量排列第2-10位的分别是:平江区(958个/16.88万人)、吴中区(810个/12.83万人)、滨湖区(783个/14.29万人)、太仓市(729个/10.16万人)、常熟市(648个/7.45万人)、张家港市(616个/6.44万人)、吴江市(609个/16.38万人)、虎丘区(553个/17.35万人)、江阴市(487个/7.35万人)。外资企业法人不足10个的有12个县(市、区),主要分布在经济欠发展的苏北地区。     


    (四)投资方式以外商独资为主。     


    2004年末,全省共有外商独资企业10229个,从业人员162.96万人,分别比2001年末增长83.4%和2.03倍,所占的比重分别由41.1%、34.0%上升到56.2%、59.2%。全省还有中外合资企业7143个,从业人员99.54万人,与2001年相比,增幅仅为0.6%和7.7%,比重分别从52.3%、58.4%降至39.3%和36.2%;中外合作企业598个,下降8.8%,从业人员7.38万人,与2001年末持平,比重分别从4.8%、4.7%降至3.3%和2.7%。;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228个,下降6.9%,从业人员5.40万人,增长16.2%,比重分别从1.8%、2.9%降至1.3%和2.0%。     


    (五)外资来源以亚洲为主。     


    2004年末全省二、三产业外资企业法人中,亚洲地区投资最多,达13114个,从业人员185.66万人,与2001年相比,分别增长27.2%、57.3%,分别占全省总数的72.1%和67.4%;北美洲投资2160个,从业人员30.0万人,分别占11.9%、10.9%,增长32.9%和68.5%;欧洲投资1384个,从业人员21.15万人,分别占7.6、7.7%,增长48.7%和36.0%;拉丁美洲投资637个,从业人员24.94万人,分别占3.5%、9.1%,增长1.46倍和5.51倍;大洋洲投资605个,从业人员8.98万人,均占全省总数的3.3%,分别增长1.27倍和3.66倍;非洲投资277个,从业人员3.97万人,分别占1.5%、1.4%,增长2.8倍和4.24倍。     


    从国别(地区)看,江苏外资来源于六大洲的134个国家(地区),比2001年末增长26个国家(地区)。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投资最多,投资企业法人达4653个,从业人员66.98万人,分别占全省总数的25.6%、24.3%,增长6.9%和23.8%;台商投资次之,投资企业法人3913个,从业人员46.56万人,分别占21.5%、16.9%,增长31.2%和90.2%;日本投资第三,投资企业法人2376个,从业人员37.54万人,分别占13.1%、13.6%,增长44.2%和69.2%;美国投资第四,投资企业法人1870个,从业人员26.89万人,分别占10.3%、9.8%,增长27.0%和62.1%。上述四个国家(地区)共投资企业法人12812个,从业人员177.97万人,分别占全省总数的70.4%、64.6%,增长22.5%和51.7%。投资企业法人数量排列第5至12位的分别是韩国(860个/12.53万人)、新加坡(775个/11.77万人)、英属维尔京群岛(500个/20.84万人)、英国(342个/6.62万人)、德国(305个/3.66万人)、萨摩亚(281个/6.15万人)、澳大利亚(270个/2.33万人)和加拿大(269个/2.39万人)。
 
    二、外资对工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坚持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外资,无论在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结构升级,还是扩大就业、增强财力、发展贸易、转换体制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缓解建设资金紧张矛盾,促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     


    资金短缺曾是长期制约江苏经济尤其是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资大规模流入,有效地缓解资金紧张的矛盾,弥补了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改善了交通、通信、能源等部门的“瓶颈”状况,最直接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增长和资本形成。从全社会投资来看,1985年江苏外商实际投资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0.18%,90年代之后,外资比重迅速提高。“九五”期间,全省外商实际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已经由“七五”的1.03%、“八五”的19.26%上升到20.23%。从工业投资来看,“十五”期间,由于民间投资迅速增加,全社会工业投资中的外资比例“先升后降”,从2001年的39.54%上升到2002年的44.05%(最高值),2003-2005年的三年间又分别降至40.6%、23.81%和19.36%。截止2005年底,全省累计批准外资企业7.17万个,合同外资2329.15亿美元,外商实际投资1029.72亿美元,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3.0%、18.1%和16.5%。其中外资工业企业的三项指标分别占总数的84.4%、83.4%和86.6%。从工业发展情况看,“十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外资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3%,分别高于国有企业(16.4%)、集体企业(16.5%)、股份合作企业(13.7%)和股份制企业(17.7%)的增长幅度。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外资企业增加值3172.71亿元,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27.9%提高到39.4%。     


    (二)引进先进技术和产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外资流入,一方面通过设备投资和设立研发中心等方式,直接促进国内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通过对协作企业的技术援助、培训等技术转移,也对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使得国内技术进步不仅由跨国公司在本地的子公司实现,而且扩散给了本地企业。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年报资料显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中,1284家外资企业法人拥有资产3416.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554.2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64.4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66.7%、75.8%和62.1%。经济普查结果表明,截止2004年末全省工业39个行业大类中,纺织业外资企业最多,达1602家,占全行业(独立核算企业,下同)的7.3%;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外资企业为1383家,居第二位,但其实收资本、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均排列各行业大类之首,四项指标分别占全行业的27.7%、86.2%、90.8%和90.7%,为该行业成长为江苏工业规模最大的产业做出了贡献;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外资企业931家,居各行业大类第五位,其实收资本居第二位,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均排列第三位,四项指标分别占全行业的7.8%、47.2%、24.3%和21.7%(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2004年江苏省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业企业财务状况表汇总整理。


    此外,外商在华研发机构增加、档次提升,并呈现出制造中心、地区总部与研发基地一体化的趋势。包括韩国三星、美国摩托罗拉、朗讯、德国西门子软件集团、台湾宏基集团、荷兰飞利浦、日本富士通等高科技项目和研发中心的引进,对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中心的建立和人员的流动,使国际管理经验在国内迅速传播,带动了科技水平的提升。截止2005年底,全省经批准设立的外商研发中心超过80家,总数占全国的10%以上。


    (三)吸收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整体素质。


    一般来说,外资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大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企业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管理模式、组织方式,这些先进的经验往往对国内企业起到示范作用。其次,外资企业的到来,强化了国内市场的竞争态势,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迫使国内企业不得不学习和模仿外资企业的生产作业方法、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营销策略,从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组织能力。第三,外资企业造就了大批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管理人才,中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通过出国培训、国内传授、咨询等方式,身体力行地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参与经营管理,成为新型的企业管理专家。


    (四)创造就业机会,增强政府财力。     


    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末江苏工业企业法人从业人员1046.86万人,比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的2001年末净增104.05万人,增长11.0%。其中外资工业企业法人从业人员则由2001年末的148.65万人增加到260.98万人,净增112.32万人,增幅达75.6%;外资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比重由2001年有15.8%提高到24.9%,增加了9.1个百分点。外资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大幅度增加,加快了本地区农村剩余人口的转移速度,同时也有效地减轻了城镇就业压力。     
 


   资料来源:根据2001-2005年江苏省财政、税务部门的相关年报资料加工整理。


    表2数据表明,主要来源于外资企业的涉外税收逐年大幅度增长,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显著提高。2005年全省涉外税收(不含海关代征关税)792.92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比例由2001年的15.54%上升到25.38%。四年来,全省涉外税收年均增长47.9%,高于同期财政总收入增长幅度17.1个百分点。


    (五)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据海关统计,2005年全省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1847.45亿美元,其中进口905.17亿美元,出口942.2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总数的81.0%、86.2%和76.6%,与2001年相比,比重提高14.5个、8.2个、19.0个百分点,四年间年均增长52.5%、50.7%、54.3%,高于全省同期增幅7.3个、3.7个和10.6个百分点。从进出口贸易方式来看,2005年全省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1416.29亿美元,其中进口630.9亿美元,出口785.39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加工贸易总数的96.4%、97.3%和95.7%,年均增长59.2%、62.9%、56.4%。     


    (六)推动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促进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     


    以开放促改革,是2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外资企业通常采用国际通行的企业组织形式和先进的内部管理机制。从微观层次看,外资流入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技术标准、经营机制和内部管理方法,通过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为国内传统企业制度的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借鉴,为国企改革提供了现实的参照系。从宏观层次看,外资的流入和货物的流动、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以及经济活动产生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等,客观上要求宏观经济职能部门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调控,从而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推动我国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社会进步。


   三、外资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前,外资企业规模小,所生产的产品以出口为主,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发展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互补关系。但是90年代之后,随着外商投资的迅猛发展,大量外资企业进入我国市场,与内资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相互竞争的关系。在市场竞争中,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相互争夺资源和生产要素,负面影响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抢占国内市场份额。     


    在我国利用外资的早期政策中,要求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以外销为主,部分产品可实行进口替代。90年代以来,随着吸收外资的竞争加剧,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进程的加快,我国放宽了部分外资企业产品出口要求的限制,并制定了“以市场换资金”、“以市场换技术”的引资战略。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外资企业在产品市场上与国内企业抢夺市场份额,其产品在国内销售的比例明显增大。尤其是已经处于垄断地位的外资企业,既是供应商的主要买主,又是采购商的主要卖主,拥有一定的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的优势,这种优势迫使其供应商和采购商不得不为了维持自身的生产和销售而转让一部分利润给它们,甚至在生产经营上依赖外资企业。利润损失无疑将会影响到国内企业在技术改造、工艺革新上的投入,从而影响到它们技术创新的能力。经济普查资料表明,2004年江苏外资工业企业销售产值中,其出口交货值所占的比例为51.4%,也就是说外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内销比例为48.6%。在有外商投资的33个行业大类中,除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7个行业外,其余26个行业大类的内销比例都在52%以上。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内销比例达97.3%,饮料制造业96.9%,造纸及纸制品业88.4%,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1.5%,食品制造业79.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79.7%,医药制造业77.1%,橡胶制品业59.2%。     


    (二)冲击国内原有品牌。     


    先进的发达国家往往都具有一批明星企业,像美国的波音、可口可乐、微软,日本的索尼、松下、东芝等,这也正是发达国家竞争优势的源泉。截止2005年底,江苏虽然也有中国名牌100个、江苏名牌918个,但这些无法与国际著名品牌相抗衡。在引进外资过程中,大量的国有企业为了解决资金短缺、企业效益不佳的状况,纷纷与外商合资,国有企业的品牌不断流失,逐步被相关的外资品牌所替代。如电子行业,过度竞争不仅意味着市场规模较大,而且意味着在市场上几乎没有绝对优势的企业,这实质上等于降低了外资进入的成本。跨国公司以并购方式大举来华投资,为处于困境的企业解决了生存危机。在外资并购中,这些企业大量让渡股权,低价甚至无偿出让品牌、商业信誉、原材料供货渠道、产品销售网络等无形资产,大大降低了外商跨国投资的门坎,并于短期内在同行业国内其他企业面前树起了一个竞争巨人。苏州国有企业曾有过与上海国企一样的红火期,以长城电扇、香雪海冰箱为代表,曾经有过“四大名旦”的说法,就连不起眼的“虎丘”牌牙刷也曾是中国的一大品牌。1995年韩国三星电子公司与苏州香雪海公司合资,建立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香雪海”石沉大海,只有“三星”闪烁夜空。这些品牌的逐渐流失实际上是无形资产的流失,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对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三)影响经济政策执行。     


    外资热衷投资的方面有些是我国产业政策控制、限制投资的方向,政府只能用法律约束,用经济杠杆来调节,却不能用行政的手段来强行要求,无法像对待国有企业那样通过组织和财政上的控制使其服从自己的总体规划。部分外资的投向与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结构等发生一定的偏离,外商投资的区域分布失衡,外资企业存在利润转移等现象。目前全国已批准成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中,亏损面达到了51%-55%。然而,外商却丝毫没有撤资的念头,反而在不断增资,扩大生产规模。由此推断,外资企业的“亏损”只是一种假象。其实,这些企业是盈利的,只不过是国际上司空见惯的避税现象在作怪。所谓避税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和税负最低化,研究各国税收法律之间的差异,策划个人或集团内部财务节税计划,以规避税收。虽然说避税违反了税收立法意图,有悖于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不仅会使国家税基受损,导致税款流失,减少财政收入,而且会影响资本的正常流动,破坏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但是并不违法,法律上存在合理避税之说。避税的主要手段是利用关联交易,高进低出。这种手段占到避税金额的60%以上。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江苏外资工业企业的亏损面达38.9%,亏损企业平均亏损额233万元/家,与内资企业相比,亏损面高22.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平均亏损额高200万元/家。从主要行业来看,亏损企业平均亏损额较大的有:化学纤维制造业达945万元/家,饮料制造业735万元/家,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586万元/家,橡胶制品业462万元/家,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60万元/家,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00万元/家。由此可见,在扩大利用外资过程中,“反避税”工作任重而道远。     


    (四)增加人才管理难度。     


    人才使用上,与计划经济条件下传统的用人制度不同,外资企业对人才的选择有着非常大的自主权,他们往往是择才而用,对员工的户籍等没有太多的限制。外资企业特别是大公司以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的策略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不仅刚出校门的毕业生希望到外企工作,连原本在国内企业的优秀职员也愿意放弃原有的职位转而为外企服务,这对内资企业、政府机构的用人策略形成了很大的挑战。人才管理上,外资企业工作人员的流动性非常强,不仅是同一地区、同一行业间的流动,甚至是跨地区(国界)、跨行业的流动,这对政府的人才流动管理(包括户籍、档案、技术能力的综合评定、出国留学回国人员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扩大收入分配差距。     


    外资企业尤其是欧美的高新技术企业对中国传统的按劳分配制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西方的分配制度中,报酬与职权责是成正比的,一个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比一个普通工人的收入高很多。这样的收入水平与分配方式必然造成社会各阶层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经济普查资料表明,2004年江苏外资工业企业年人均劳动报酬1.93万元,为内资企业年人均劳动报酬的1.43倍。从行业大类看,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外资企业年人均劳动报酬最高,达4.95万元,为内资企业年人均劳动报酬最低的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的6.27倍。     


    总之,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带来的总体不利影响,是进一步固化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垂直分工地位,在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体系中处于低端位置。这将对我国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完成新型工业化,实现总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极为不利。


    四、结论与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和认识,“十一五”期间,江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工业第一方略不动摇,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抓住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机遇,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调整产业布局,加强产业融合和聚集,构建大规模、高水平吸纳国际生产要素的平台,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的技术档次和水平,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坚持科学发展,规模招商引资行为。     


    1、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省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与顺应国际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相得益彰、并行不悖的。当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制造业发展模式正在被时代所淘汰,而以高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和清洁生产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利用外资的工作实践。一是树立更加开放的观念,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力求外部机遇为我所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能力。二是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不能片面地为外资而外资、为“引进来”而“引进来”,单纯追求数量和规模。三是树立协调发展观念,通过利用外资,发展开放型经济,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认真研究利用外资推动江苏工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资源生态环境、重要原材料等制约因素,避免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建立“效益优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制造业体系,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2、规范招商行为,建立责任追究制度。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已经明确改革的目标是:“改革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管理制度,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建立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现在的关键靠落实。一是要尽快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招商引资行为,降低行政成本,改变当前地方政府(主要指县及县以下)“错位”、“缺位”和全面招商引资热的状况,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由行政审批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倡导服务理念,强化服务功能,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努力创建服务型政府。二是要坚持政务公开,严格依法行政(包括对外资企业依法监督),提高行政透明度,确保国家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涉外经济政策的统一性。三是加强民主监督,确保政令畅通,切实提高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力。     


    (二)调整策略,破解难题,优化投资结构。     


    1、调整引资策略,实现质量与效益的统一。通过优惠政策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执行的基本外资政策。但是,长期的、超国民待遇的激励型引资政策激化了国内发展模式的矛盾,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对外开放的动力机制需要从特殊型优惠政策向规范的制度保障转变。首先,要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在环境招商、实力招商和服务招商上下功夫,努力实现利用外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其次,建议国家尽快统一内外企业的税率。我国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取消外资享有的超国民待遇已是大势所趋。政府对税收优惠的调整在时间上和优惠方式的取舍上,应当有一个平稳的过渡,使我国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的政策保持延续性。     


    2、破解资源难题,发展循环经济。(1)节约土地占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方面,要盘活土地存量,加大单位面积的投入强度,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推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另一方面要跳出土地看土地,调整和创新发展思路。不能一提到工业化,就大块圈地搞开发区。当制造业基地形成规模后,就应加快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服务业。服务业占地少,土地利用率高。对江苏来说,现在应重点发展物流、流通、金融、保险、旅游等第三产业,积极引进服务业外资项目。(2) 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是要坚持开源和节流并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集约利用的产业结构、消费模式和社会环境。二是要认真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大对重点污染区域和企业的监管力度,促进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治理转变。三是扎实做好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建立试点工作组织管理体系,扩大省级试点范围,创建一批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城市,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3、防范债务风险,优化投资结构。(1)要调整投资决策理念。一是确立有效投入的观念,继续鼓励与吸收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形成内外资平衡机制。既要千方百计融通资金,保持适度有效的投资增长,扩大增量,优化存量,更需要调整流向,加快流速,讲究投资效益。二是在投资决策上,要确立“高、准、快”三条投资原则,确保投入高质量、高产出、高效益。“高”就是投向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水平、高效益的企业和项目,控制低水平重复、劳动密集型和污染环境的项目;“准”就是要突出重点,放开一般,加强市场调研和技术论证,科学决策,防止失误,特别是一些重点重大项目,吃准上准,搞一个成功一个;“快”就是项目一经决策,就要快上马,快建设,快竣工,快投产,充分利用生产能力,提高达标达产率、高投入产出率和资金回报率。(2)要调整投资重点。一方面,针对近年来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增补后期投入,盘活存量资产,腾出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调整优化投资方向,形成新的增量投入的重点。把有限的资金,投向国家级、省级开发园区、重点民营企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投向优势产业,争取在资金紧缺的大气候下,为重点项目、骨干企业创造资金相对宽裕的小气候。     


    (三)突出引资重点,改善投资环境。    


    1、突出引资重点。(1)外资投向上,要根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规定,引导外资投向省内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领域,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过去单纯吸引资金、设备向更注重引进先进的技术、现代化管理和优秀人才转变;二是从过去注意引进加工工业向引进高新技术转变;三是从只注重工业向农业、生产服务业转变。(2)投资方式上,鼓励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以采用收购、并购、兼并、风险投资、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3)地区分布上,采取全省统一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积极提高苏南利用外资的整体水平,扩大苏中苏北的利用外资规模,形成江海联动、南北互动的招商引资新格局。苏中苏北地区要争取在吸收跨国公司大项目投资上取得重大突破。(4)外资来源上,要实行招商引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超前谋划,抢占先机,深入研究日本、欧美的产业现状以及产业发展轨迹,从生产成本、市场定位到投资需求、研发能力等方面,都要加强市场调研,并有针对性地宣传江苏的比较优势,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争取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向省内集聚。     


    2、改善投资环境。(1)要强化软环境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快体制创新步伐,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理顺管理体制,再造发展新优势。二是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实施依法行政,完善监督机制,最大限度地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采用信息引导、产业政策等方式进行间接管理。三是强化“亲商、重商、便商、安商、富商”的观念,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协调、规范作用,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便利、高效、优质的服务。(2)要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培养和吸引人才的良好机制,形成人才资源开发和自我创新发展的新优势。首先,要加快培养一大批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国际经营人才。利用各种市场平台,面向海外中国留学生、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人才密集部门,吸引谙熟国际、国内资本市场运作机制、能够从事资本经营的专门人才。其次,要注重引智,大力吸收、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型人才。要吸引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生产管理人才、能够从事海外企业经营管理的专门人才等各类高层次和紧缺专业人才到江苏工作。第三,培养和造就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大胆启用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把具有先进的经营观念和管理观念、知识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具有改革创新意识的经营管理人才选拔到大公司、大企业的主要领导岗位上来。第四,要加强企业技术人才建设,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知识业务素质,培养一支文化素质较高、能够适应先进制造工艺、熟练应用先进设备的技工人才队伍以适应经济国际化对劳动者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四)实现南北联动开发,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1、加快南北开发区联动开发步伐。(1)统一思想认识。南北开发区联动开发,通过优势互补,加快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既为苏南产业升级提供空间,又能推动苏北地区加快发展,从而促使江苏区域共同发展,是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具有战略性的“双赢”之举。(2)明确目标责任。联动开发的南北双方,要成立联动开发的协调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责任目标约束机制。(3)完善激励机制。建议省政府尽快制定出台促进开发区南北联动开发的政策意见,建立公平、规范、有序的运作机制。(4)拓展合作领域。南北开发区联动开发可以采取先进开发区办区经验与管理理念的学习交流、联动开发双方实行对口干部交流挂钩、信息互通、产业与项目对接、合作组团招商、搭建劳动力对口转移平台、跨区设立区中园等形式,也可联合成立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合作开发、按股权分配收益。省级有关部门应根据江苏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和产业布局,综合考虑开发区的开发条件和工作基础等因素,在南北各选择部分开发区结成联动开发的对子,重点进行业务指导,取得成功经验后在全省范围内加以推广。


    2、调整和优化生产力区域布局。区域布局上,要把“三沿”(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线)开发拓展为“四沿”开发,加快启动沿海产业带建设,推进“三纵工业走廊”(苏通盐、锡常泰、宁镇扬淮)建设,推进企业“入园进区”,调整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提高产业和企业集中度。此外,要按照‘加减乘除’,积极稳妥地分解落实落后生产能力淘汰任务,把发展与淘汰、转化与提升相结合,在发展中实现淘汰,在转化中改造提升。


    (五)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产业结构升级无疑要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靠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己的品牌,这样才能树立国民经济的自主骨架,才能提高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独立自主的新型工业化,并不排斥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封闭起来发展,只有充分利用科技要素全球流动的机遇,加强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才能把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与实现我国技术的自主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一起来。(1)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研究开发资金投入,培养企业独立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的跃升。(2)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向规模产业转化,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引导作用,继续在关键领域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一步吸引国内外重大科技成果向江苏集聚,突破一批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3)更加注重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把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措施。充分利用各类开发区尤其是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载体功能,在更高层次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更广领域内加速二次创新,实现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2、实现品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o波特教授认为,国家竞争优势来源于成功的明星企业,明星企业越多,国家竞争能力越强。目前,江苏制造业仅处于“品牌商-主要零部件供应商-零部件分包商”这一垂直一体化供应链条的低端,在生产技术上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这是造成自主创新能力弱、名牌产品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江苏必须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对国内外技术、资本的吸引力,培植和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品牌信誉好的中国名牌产品,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品牌。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突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现代纺织、新材料和软件等优势产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从以加工装配为主向价值链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提升,促使外资"浮萍经济"落地生根,延长产业链条,形成聚集经济。具体政策建议:一是尽快出台《江苏省名牌产品管理办法》,加强对名牌产品的保护。二是制订和落实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引导企业争创名牌。三是通过企业重组整合资源,扩大名牌产品的生产规模,培育自己的明星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图文推荐

总裁汇O2O拟上市公司股权投融资平台

独家策划

更多
首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 在通往无人驾驶的神奇之路上,英特尔勇往直 蒙牛管理层巨变创始人牛根生辞职5年后重新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支付方式

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8005112号    公安部备案: 44030602004322

版权所有 总裁网 Copyright © 2007-2024 iChinaC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