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产业示范:金桥模式与浦东未来

2006-07-10 14:08:21    国际金融报 李扬   我要评论0   我要收藏   
打印
获批国务院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刚满一年,浦东新区日前再传佳音。 7月6日,金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在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正式揭牌。浦东新区区长张学兵表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依托,金桥经济定将取得新的突破,

    获批国务院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刚满一年,浦东新区日前再传佳音。


    7月6日,金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在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正式揭牌。浦东新区区长张学兵表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依托,金桥经济定将取得新的突破,成为支撑、带动、促进和辐射浦东乃至上海产业能级提升的引领,进而成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重要载
体的示范引领区”。这是浦东人对金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寄予的殷殷厚望。
    所谓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服务、商务服务、物流服务、科技研发服务、设计创意服务以及职业教育服务等。因介于制造业与服务业中间,又被形象地称之为“2.5产业”。


    依托制造业打造服务王国


    揭牌当日,上海市副市长胡延照表示,“要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上海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而先行先试的浦东自然也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讯息。


    2005年下半年,金桥集团有限公司在上报新区的一份材料中写道,“十一五”期间,金桥将大力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紧密相连的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研发、BPO(含软件业)、现代物流、工业设备维护与工业循环利用产业五个方面。力争到2010年,加工区内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达到人民币100亿元左右的规模。


    张学兵指出,金桥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市委、市政府需要,同时也是金桥自身发展的需要。


    1990年,金桥成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一个以“出口加工区”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规划面积是27.38平方公里。资料显示,经过16年的发展,金桥现有国家级、市级和区级研发机构33家,企业级研发机构76家,46家世界500强企业先后入驻。


    随着金桥出口加工区产业的不断增长与投资环境的成熟,大量区内企业正重新审视金桥在其战略定位中的意义,出现了将头脑机构、技术开发机构向金桥转移的趋势。


    目前,金桥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已初具规模。2005年,金桥生产性服务业营收约132亿元,约占出口加工区工业总产值的10%;利润19亿元,约占加工区利润总额的18%。而去年金桥出口加工区以1320亿元的工业总产值,占到了浦东新区的1/3。


    记者了解到,金桥的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分布于两大基地,即北区的金桥现代产业服务园区(office park)与南区的工业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基地。工业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基地则是金桥生产性服务业不可或缺的一环。


  5年构建三类2.5产业区


    金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也是浦东多功能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当下,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目标已经明确,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优先发展的对象。作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浦东自然责无旁贷。生产性服务业,连接制造业和服务业重要纽带,作用正日益凸显出来。


    浦东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生产性服务业,是浦东新区未来五年经济发展的重点,也是推进新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迈向高端以及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支撑。‘十一五’期间浦东将重点推进综合型、物流型、都市型三类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的建设。”


    具体而言,构建以张江高科技园区和金桥出口加工区为主的综合型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其中,张江将重点发展以软件业和金融信息服务产业为主的信息服务业以及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意产业。


    物流型功能区方面,外高桥物流园区重点放在提升物流系统的整体功能上;空港物流园区将坚持“港区联动”,建设国际快递中心、国际中转中心、物流增值服务、国际贸易与展示、国际商务服务等5大功能。到2010年,航空货物吞吐量达到350万吨,基本确立空港物流框架。


    此外,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三临世博园区将联手共建都市型功能区。其中,陆家嘴主要负责吸引研发中心、大型物流贸易企业和跨国公司技术服务中心集聚。


  大力发展更需规避风险


    上海沧源科技创业园日前揭幕,这已经是闵行区近期推出的第三个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像这样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在上海已为数不少,今年2月,西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先后迎来了多家知名的跨国企业。


    目前,上海市发展“3+5”生产性服务业的规划初具轮廓。“3+5”,即3个重点专业性服务业:汽车服务、工程装备配套服务、工业信息服务;5个公共性服务业:技术服务、现代物流、工业房地产、工业咨询服务和其他工业服务。


    众多的生产性服务业先后上马,是否会走上“盲目建设”的老路?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王玉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王玉说,“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属性偏软,对于资本密度要求相对较低,因此企业规模既可以是跨国巨头,也可以是本地化的小企业。而归根到底,它是依附于制造业发展的。上海在每个开发区都搞一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是可以的,毕竟各个区的制造业侧重点不同。比如说,金桥围绕汽车,漕河泾主要是电子,将来的北外滩主要是装备制造业为主。”


    王玉补充道,“如何规避风险则是更值得关注的话题,一旦制造业出现疲软,这一任务就尤为迫切了。”有观点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未来可以通过网络化发展规避风险。


    对此,王玉并不赞同,她建议道,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里,如果某地出现制造业疲软的情况,可以采取向外转移的方式来化解风险。


    以汽车产业为例,目前,在杭州和上海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汽车产业带。一旦上海的汽车制造业发生不景气的现象,可以向这个产业带进行资本及其他资源的转移。但这就不可避免会触及到一些体制方面的障碍。


    王玉分析道,当下国内制造业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大多数还是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在进行跨地区、跨国境投资等方面仍然受到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限制。即使成功实现异地投资,税务问题也是不得不面对的。如果在当地注册,就会涉及到总部成本等问题。(

图文推荐

总裁汇O2O拟上市公司股权投融资平台

独家策划

更多
首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 在通往无人驾驶的神奇之路上,英特尔勇往直 蒙牛管理层巨变创始人牛根生辞职5年后重新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支付方式

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8005112号    公安部备案: 44030602004322

版权所有 总裁网 Copyright © 2007-2024 iChinaC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