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行查询免费4次就是胜利? 大家都得转变观念

2006-08-09 09:22:41    国际金融报 徐海慧   我要评论0   我要收藏   
打印
日前有消息称,银监会正考虑建议已收取跨行查询费的银行每月提供消费者4次免费查询机会。随着监管层态度的日渐明朗以及随之而来的相关意见、建议的公开和落实,持续了两个多月的跨行查询收费风波正悄悄进入解决

    日前有消息称,银监会正考虑建议已收取跨行查询费的银行每月提供消费者4次免费查询机会。随着监管层态度的日渐明朗以及随之而来的相关意见、建议的公开和落实,持续了两个多月的跨行查询收费风波正悄悄进入解决问题的阶段。

    乍一看,消费者的激烈反应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似乎事情由此正朝着有利于消费者的方向发展。然而,真正的胜利到底是什么?对于消费者、监管者以及市场参与者银行和银联来说,跨行查询风波又意味着什么? 
 

    大家都得转变观念

    事情源起于今年5月,工、农、中、建、交等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宣布,从6月1日起开始对银行卡ATM跨行查询征收每笔0.3元的手续费。这不是银行开始对服务项目收费以来最贵的一次,却是消费者反应最激烈的一次。

    对于消费者来说,跨行查询风波是一次观念的冲击波。消费者也应该从长远利益、全局利益的角度考虑自身权益保护的问题,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当前收费就是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取消收费或是给予一定次数的免费就是保护了消费者权益。

    放在全球竞争的范围内考虑,银联和银行的对手是像万事达、花旗这样的国际巨头,如果它们不能获得对自己所提供服务和产品一定的定价自主权,那么要求它们与国际巨头一比高下无异于天方夜谭。即使不去谈论将来在海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中国金融业“走出去”的先锋必定少不了银联和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年底金融服务业的全面开放已是近在眼前,众多外资金融机构虎视眈眈,如果没有力量足够强大的中资金融机构与之相制衡,难道人们可以寄希望于那些外资金融机构放弃资本逐利性,为国内消费者的金融消费提供公益服务吗?

    因此,现在收费未必是损害消费者利益,不收费也未必就是保护消费者利益。

    五大行涉嫌垄断

    当然,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市场参与者应当如何规范地收费。在这次跨行查询收费风波中,5家银行的收费标准完全一致,这当中存在明显的合谋行为。如果按照美国或欧盟的反垄断法制度,这种行为可以被认定为是一种典型的、横向联合限制竞争性质的价格卡特尔行为,将被作为本身违法或不可豁免的垄断行为受到严厉的处罚,甚至无须考虑五大行是否具有垄断的市场地位以及消费者的权益是否受到了损害。

    目前,我国反垄断法草案尚在审议之中,还未颁布实行,现有的法律对于这种价格卡特尔行为缺乏明确的、有力的约束和惩罚。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邓维捷案最终有关银行胜诉了,五大行也没有理由因此而理直气壮,银行不过是“胜”在了我国现行法律制度的滞后和漏洞上。

    相反,它应当像一记鞭笞,提醒五大行约束和规范自己的市场竞争行为。如果五大行不能真正从中吸取教训,反省自己限制竞争、损害社会整体福利的不当行为,更自觉地在规范的市场竞争中尽快成熟起来,那它们就只是“长在中国温室的花朵”,国人如何期待这些“被宠坏的孩子们”能够担当起中国金融业国际化的重任?

    金融业存在弱点

    最后,对于监管者来说,这次风波像一面镜子,清楚地映照出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漏洞或是薄弱环节。一方面是民意表达渠道控制不够规范,另一方面是相关法律制度建设的滞后。

    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期限没几个月就要到了,如果今天五大行可以利用我国法律制度的漏洞来实施限制竞争、损害社会整体福利的行为,谁能担保全面开放后外资金融机构不这么做呢?到那时,又该如何保护本国消费者利益不受国际巨头的损害呢?

    不久前,VISA和万事达两大国际卡组织就曾因涉嫌垄断而付出高额罚金,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结果会是怎样呢?《反垄断法》“十年磨一剑”,到现在还尚未出鞘,如果这次风波能像一个加速器,推动有关监管者加快我国经济领域立法建设的进程,这才是它真正的价值所在。

    确切地说,这次跨行查询收费风波没有胜利者,也没有失败者。消费者和银联、银行以及监管者都是坐在同一条船上的,如果大家都能够各自从这场风波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变,那才算是真正的胜利。(记者 徐海慧)

图文推荐

总裁汇O2O拟上市公司股权投融资平台

独家策划

更多
首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 在通往无人驾驶的神奇之路上,英特尔勇往直 蒙牛管理层巨变创始人牛根生辞职5年后重新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支付方式

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8005112号    公安部备案: 44030602004322

版权所有 总裁网 Copyright © 2007-2024 iChinaC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