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牵动大企业自东向西转移 诱人钱景浙商先行

2006-07-19 14:01:42    钱江晚报 钟慧丽   我要评论0   我要收藏   
打印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当年李白流放夜郎,行到白帝遇赦,于是欢天喜地坐船回湖北江宁,留下这首让人们行过三峡就涌上心头的诗句。 今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当年李白流放夜郎,行到白帝遇赦,于是欢天喜地坐船回湖北江宁,留下这首让人们行过三峡就涌上心头的诗句。


    今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目前只剩下部分发电机组正在安装中。而三峡水电输送给其他地区的变电站也在建或已经投入使用。今后那一片结合着古典浪漫的地方,将成为全中国动力供应中心之一。同时,因为地处东部和中西部的交会区域,三峡地区将成为大企业朝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据点。


    本报与《浙商》杂志一起组织的浙商创富中国行,此次循着三峡而去:从重庆到万州,接着顺长江而下抵达秭归,然后再到宜昌开发区及市区。让我们惊讶的是,逆着长江水而上,浙商在三峡地区已经开创了一片天地。


    温州人多大企业多


    在重庆、秭归、宜昌等地,不管是在经过移民搬迁的库区,还是繁华的重庆市中心,到处都有浙商的身影。


    和我们创富行活动到过的其他地方一样,温州人在浙商外省创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听到宜昌市温州商会会长吴绍达介绍“宜昌三万浙商,两万是温州人”前,记者已经见到了众多温州人的踪迹——


    在重庆,来接我们的重庆浙江企业联合会办公室主任田密也指着车经过的中兴街说:这条街几乎是温州商人包了的,他们大都经营印刷等业务。


    在宜昌,温州商会一些会员抱团买下了鑫昌大市场,这是一个外省老板因为经营不善留下的摊子,但是经过一番改造,温州人不但有决心把市场经营好,还要在那边建立一座温州商会大厦。


    浙江商人在三峡沿线投资不乏大手笔,浙江的一些大企业集团,纷纷落户,向三峡进军,向西部进军。


    均瑶集团1999年进入宜昌,起先是做乳品行业,同时打算打造“均瑶广场”,包含剧院、五星级酒店等。


    雅戈尔在重庆建造了7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在当地吸纳劳动力650多人。说起成本,当地办公室主任王贤善说,“加上运费等各项费用,成本不见得省,但我们看中的是西部市场”。


    近几年,娃哈哈、雅戈尔、均瑶、贝因美、洛兹、太平鸟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三峡周边城市。而南玻、首钢等大集团则相中当地丰富的水电资源,分别跟宜昌签了60亿元、80亿元的项目。


    西部市场广阔 库区政策优惠


    7月10日,记者一行登上“坛子岭”俯瞰三峡大坝,看到泛黄的江水“轰隆隆”腾起一大片水雾。大坝横卧截断长江天堑,把滚滚江流的巨大势能转化成电力。这电力可以被运输到华北、华东地区,缓解当地能源不足。因为建设三峡大坝,沿线居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变,沿线城市的发展也走上了不同轨迹。


    三峡沿线城市,因为历史文化原因,发展情况各不相同。重庆在1997年被列为直辖市,1999年又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迅速,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高架桥、铁路、空港都在继续完善当中,已经初具大城市的发展规模。


    宜昌境内有葛洲坝、三峡两大水利工程,被称为“中国动力中心”,一些高耗能的公司纷纷相中这里丰富的电力资源,落户宜昌。宜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张人才告诉记者,今年南玻集团和首钢将进驻开发区。“南玻在这里投资60亿元发展一个太阳能项目,每年要耗电8亿度,因为我们的优惠政策,他们每年可以节省几千万元电费。”


    三峡工程涉及移民113万,涉及重庆和湖北两地19个区县市、227个乡镇、2座城市、11座县城。秭归县是接受三峡移民最多的县城之一。副县长孙晓蓉告诉记者,当地20万劳动力中,目前仍在失业的占不小比例。“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所以我们非常欢迎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企业可以享受许多优惠政策,同时也帮我们解决劳动力失业问题。”


    说到当地优惠政策,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侯行知有这样的表述:既能享受西部政策,又能享受库区政策,所以是双重优惠。


    高素质员工缺少 配套市场不全


    长江三峡五日之行,让同去的几位浙商心潮澎湃,一位姓朱的浙商告诉记者,像万州、秭归这样的库区,人们消费水平还不高,“但同样蕴含着许多商机,潜力很大。”在我们采访途中,他两次“悄悄溜”走去考察项目,后来还跟记者说,他们打算几个人聚集一笔上亿的资金,到库区去启动比较大的项目。


    在几天的行程中,我们跟在当地发展的浙商也有许多交流,他们对想去三峡投资的老乡们提出了一些注意点。比如,三峡库区的居民原来以农业为主,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角色转换,他们还在逐步适应。同样因为这个原因,当地房地产建设中,许多技术工人还得从外面请过来,因为库区的工人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还有,三峡周边没有大型的服装配套市场,许多做衣服的小部件,服装公司都是从义乌、宁波等地运过来。中西部地区人们消费水平还不是很高,做任何产品都要考虑到这一点。


    在重庆开发了“上海城”的王如法显然比较乐观:“机会永远有,风险也一直有,浙江人胆子大,去哪里发展都不怕。”而一路走来,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其实机会对谁都是一样的,关键是看你有没有把握到,把握到了有没有踏踏实实地做。而浙商的成功之道可能也就在于,不仅会打拼,会找机会,更有踏实的作风和智慧的运作。

图文推荐

总裁汇O2O拟上市公司股权投融资平台

独家策划

更多
首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 在通往无人驾驶的神奇之路上,英特尔勇往直 蒙牛管理层巨变创始人牛根生辞职5年后重新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支付方式

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8005112号    公安部备案: 44030602004322

版权所有 总裁网 Copyright © 2007-2024 iChinaC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