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可乐退出瓶装业务原因七种猜想

2011-12-23 08:40:41    商界评论 鲁渝华   我要评论0   我要收藏   
打印
对于在中国市场已经扎根30年的百事可乐而言,退出核心的瓶装业务,或许不是“与康师傅强强联合”那么简单,它更应该被视为各种复杂因素交织推动的一个综合结果。

  猜想三:内讧之痛?

  在一段时间内,百事也曾力图为自己先前的决策失误买单,他们一度对诸多“失控”的中资股东提起诉讼,并大力推进百事在中国的独资化步伐。

  事实证明,这无疑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同室操戈,是任何决策者都不愿看到的事情。

  2002年8月2日,美国百事公司、百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向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提出仲裁申请,要求终止与四川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的所有合作合同和协议,解散合作公司——四川百事。

  但四川百事很快反戈一击。2003年8月8日,一家在合同上与合资无关的企业“四川韵律”突然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提交了针对百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反诉请求,此案在两个月后被最终撤销。9月24日,百事中国再一次被四川百事的中方股东四川韵律推上被告席。

  剑拔弩张之下,百事停止向四川百事提供浓缩液,四川百事被迫停产三年,但百事自身也损失惨重。

  百事另一场引人注目的官司则是与天府可乐之间的纷争。1994年1月,百事与重庆天府可乐合资成立重庆百事天府公司。彼时,天府可乐红极一时,年销售额逾3亿元,占领着西南市场的半壁江山。

  但这段“婚姻”带来了厄运,合资公司在成立后12年内年年亏损。2006年,由于债务缠身,天府将所持百事天府的股权以1.3亿元的价格,全部出售给了百事。

  自此,天府和百事的姻缘宣告终结,双方也从此交恶。中方认为外方通过向百事购买糖浆原液的方式,“大幅度提高浓缩液价格”,将利润转移到了百事。

  天府与百事由此对簿公堂,经过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百事被判败诉。

  2005年,杭州百事拟设立灌装厂。当时,上海百事已占有浙江市场销售总量的40%~50%,杭州百事建厂必定会影响上海百事在浙江市场的利益,上海百事与杭州百事的矛盾爆发。2007年下半年,这场纠纷最终因百事中国向上海百事出让杭州百事部分股份告终。

  此类内讧还包括轰动一时的上海百事“两亿股股权案”。

  上海百事成立于1989年,当时百事与上海益康双方各占50%的股份。上世纪90年代益康退出,2005年5月,百事拥有50%的股权,上海闵联持有46%,上海糖烟酒(集团)有限公司持有4%。2001年,上海百事总经理陈秋芳及其胞姐陈芝芳、姐夫于兴国将闵联送上法庭,要求获得中方持有的上海百事、南京百事、武汉百事股权,价值2.23亿元人民币。

  官司之下,百事中国一度摆出“破釜沉舟”的姿态,致函上海高院,表示“如果合资企业的股权或控制权未经特许人百事认可而发生变化”,百事有权停供浓缩液并中止商标合同,解散合资企业。

  内讧,成了百事中国的心头之痛,退出瓶装业务也合情合理。此为原因三。

  猜想四:遭遇严重“亏损”?

  一直以来,百事中国对各瓶装厂来说扮演着品牌拥有者、外方投资商、浓缩液供应商三位一体的角色,对浓缩液和品牌的依赖,这也是百事能够控制瓶装厂的两大法宝。

  在碳酸饮料产业链条中,毛利率较高的是上游的浓缩液生产与销售(高达50%~60%)以及下游的渠道

  环节(40%以上),中游的瓶装业务毛利率较低,仅为10%~15%。

  这似乎是一种不对等的格局。对百事而言,百事中国可依靠浓缩液的价格,来获取高额的回报。对于瓶装厂而言,浓缩液价格的提高,会加剧其成本压力,压缩其利润空间,最终的结果是,在与百事的合资中,中方股东全面亏损。

  而近年来,百事先后针对浓缩液频频提价,无疑更加剧了瓶装厂的成本压力。2002年,上海百事和四川百事一度带头抵制百事中国提高浓缩液价格,不过,抵制涨价运动最终导致上海百事总经理陈秋芳遭百事方面解聘,四川百事被停供浓缩液。

  2011年7月27日,深圳市深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拟出售旗下深圳百事可乐15%股权。深宝实业是百事可乐在华资历最老的瓶装厂,此前已经两度出售百事股权。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的公告显示,深圳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2005年主营业务收入为15亿元,净亏6742万元。

  2011年年初,北京一轻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也通过产权交易所转让其持有的北京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15%股份,挂牌价7300万元。资料显示,北京百事在2009年度营业利润亏损3785.17万元;2010年前10个月,营业利润亏损7428.6万元。

  2011年10月24日,福州百事中资股东中国轻工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福建公司宣布将持有的福州百事11.1%股权挂牌转让,价格为1370.85万元。2010年,福州百事营业净亏损达5604.15万元,负债总计28619.03万元。

  “我们认为,百事的亏损是故意而为之,其主要的做法就是提高原浆价格,此举的直接后果是合资灌装厂亏损。而一旦持续亏损,百事就会追加投资,中方则无力跟进,而最终丧失话语权。”原百事天府公司总经理李培全如是分析。

  不过这一说法似乎并不完全成立。代表百事持有中国24家瓶装厂权益的CBL公司,在截至2009年12月31日的财政年度内,根据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编制的未经审核合并税前及税后亏损分别为3850万美元和4550万美元,而2010年财政年度这一亏损分别为1.757亿美元和1.756亿美元。两年税后亏损合计超过2.2亿美元。

  很显然,持续的亏损,既拖累了中资股东,也让百事在瓶装厂中无利可图,有句话正好形容百事的烦恼,“在全球市场上,可口可乐最令百事头疼;在中国市场上,中资伙伴最令百事头疼。”百事唯一能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将瓶装厂出售,即撇清干系,事实上自己也能减少巨额亏损。

1 2 3 4

图文推荐

总裁汇O2O拟上市公司股权投融资平台

独家策划

更多
首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 在通往无人驾驶的神奇之路上,英特尔勇往直 蒙牛管理层巨变创始人牛根生辞职5年后重新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支付方式

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8005112号    公安部备案: 44030602004322

版权所有 总裁网 Copyright © 2007-2024 iChinaC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