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明星:台湾第一绿巨人郑崇华

2013-02-08 10:53:34    商界   我要评论0   我要收藏   
打印
郑崇华创立台达的41年间,复合增长率高达35%。台达从一个田埂边的15人小工厂,进化为一个在全球拥有95个营业网点、41座生产工厂、55间研发中心、年销售额高达70亿美元的产业帝国。

  回忆起这段岁月,郑崇华对《商界》记者说:若非家庭条件所限,他必定会成为一名科学家。

  这种骨子里的科学家情结,后来演变为台达埋头于品质与技术的苦干作风,使郑崇华与郭台铭的代工神话、施振荣的“微笑曲线”理论区别开来,亦成为台达一次次搏击产业浪潮,在各大IT品牌厂商背后低调崛起的潜在逻辑。

  创立台达的1971年,郑崇华35岁。此时的他从台湾成功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已经先后在亚航仪器部和美国TRW公司工作了10年,不仅接触了先进的电子科技,还积累了工厂生产管理的经验。

  时值李国鼎、孙运璇等官员大力施行发展科技产业的政策,台湾经济形势趋于改善。当时台湾的电视机、收音机外销量已超过百万台,外销总额超过10亿美元,诸如大同、声宝等台湾本土厂商开始转向内销市场。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郑崇华抓住了台湾电视机零组件主要依赖进口的机会,筹资30万元,创办了生产电视线圈和变压器的台达,并以物美价廉的产品成为大同、声宝等台湾公司的主要供应商。

  1980年代,台达趁着个人计算机兴起的浪潮,切入电源噪声滤波器领域。

  当时该领域的霸主是美国科康(Corcom)公司,垄断了迪吉多、全录和IBM等多个大客户。科康在专业杂志上打广告称,产品不良率为2000PPM(百万分率),出色的品质使其几乎成了电源噪声滤波器的代名词。

  郑崇华分两路出击。他一方面率领研发团队仔细研究了科康的产品,并对其零件结构做了一系列的改进,进而设计了一条多达150个型号的产品线,使台达成为除科康之外品种最齐全的厂商。

  另一方面,他严格按照电力标准选择零件和建设生产线,并依据产品测试记录,把多年来积累的质量PPM图表画在一起比较,逐渐降低不良率至200PPM,仅为科康的十分之一。

  争夺客户时,台达将报价下调至科康价格的一半。客户一看,反而产生了质量方面的顾虑。郑崇华便将两家产品的零件列表放在一起向客户说明,台达使用的零件都经过了国际认证,品质非常可靠,而科康使用更便宜的零件,卖价却比台达高很多。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凭借质量与价格的双重优势,台达逐渐在这一领域站稳脚跟,为后来成为电源领域的全球霸主打下基础。

  行善价值观

  郑崇华的父亲一生行医,悬壶济世。这种“行善”的价值观,深刻影响了他的经营管理风格,亦成为台达一次次渡过难关或抓住机遇的因果逻辑。

  当初工厂开业不久,郑崇华很快发现,尽管制定了奖惩措施,生产线上的员工仍然抱着侥幸心理,工作颇为马虎。作为老板如何防范员工这样的道德风险?

  素来与人为善的郑崇华并没有斥责员工,而是耐心地跟他们沟通:一台电视价格不菲,如果你是消费者,花了积蓄买了一台电视,却因为工人操作的马虎,最终导致电视坏掉。你有何感想?

  这样晓之以理的谈话,改变了员工的工作态度。他们不仅自己愈加仔细,而且还会用郑老板的话告诫态度马虎的新员工。凡是与郑崇华共事过的人都清楚,他的标准非常高,但即使发布措词严厉的批评,他总有办法避免伤及员工的自尊。

  这种兼具包容力与说服力的管理风格,既保证了员工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又使得整个团队上下齐心、士气高昂。创业初期,郑崇华时常担心一些订单无法完成而不敢接,但员工们竟反过来鼓励老板接下订单,并拍着胸口保证加班加点都要完成任务。

  创业三年后,通过跟大同合作刚刚站稳脚跟的台达,一头撞上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大同的订单咔嚓一声断掉,没有订单来源的台达危在旦夕。

  当时不少工厂不是倒闭就是裁员,为了稳定员工们的情绪,郑崇华一方面背着员工焦头烂额地动用各种关系筹款给员工发工资,另一方面又在员工面前保持镇定,并采取轮休制减少产量。

  就在台达难以为继之时,转机终于出现了。

1 2 3 4 5 6

图文推荐

总裁汇O2O拟上市公司股权投融资平台

独家策划

更多
首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 在通往无人驾驶的神奇之路上,英特尔勇往直 蒙牛管理层巨变创始人牛根生辞职5年后重新

热点排行

  • 资讯
  • 博客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支付方式

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8005112号    公安部备案: 44030602004322

版权所有 总裁网 Copyright © 2007-2024 iChinaC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