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辉煌与遗憾:生前要求每一部影片都要赚钱

2014-01-13 10:02:58    经济观察报   我要评论0   我要收藏   
打印
作为精明的生意人,邵逸夫要求每一部影片都要赚钱,他明确表示,自己拍电影不是为了得奖,而是要给一般人看的。因为有人看,才有效果。他宁愿拿出钱单独资助艺术,也不愿意拍没人看的小众电影。

  中国情怀

  1957年,已届知天命之年的邵逸夫从南洋来到香港创办邵氏兄弟影业公司。从此,香港电影进入人才辈出、创意澎湃的黄金(1251.10,3.20,0.26%)时代。邵氏电影公司推出的剧种,无论是黄梅调、风月片、武打片,均引动潮流,成为一时风尚。20世纪80年代,邵逸夫进入传媒领域,主政无线电视,成为传媒大亨。由于运营成功,无线电视长期在收视率上大幅领先和压倒对手,香港人的视听娱乐,事实上掌握在邵逸夫手上。

  而1949年之后,有那么一段历史时期,中国大陆电影市场几近消失,中华传统文化花果飘零。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邵氏电影公司生产的电影,从香港辐射到内地之外的所有华人社会,今日回视,起到了礼失而求诸野的作用。

  那么,在半个多世纪里,立足于香港的邵氏王国为华人社会提供了什么样的电影?研究者认为,邵氏兄弟公司拍摄的电影,为漂泊于全世界各地的华人建构了一个文化中国,勾起了全球中国观众的怀乡情结和民族情怀,成功地建立了大中华群体意识。

  邵氏兄弟公司的电影,长期以“国语”作为其“官方”语言,这保证了远离祖国大陆的海外各地中国人能够形成自己的社团群体。邵逸夫在一次接受访问时,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制片方针:“我生产电影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和愿望,核心观众是中国人。这些观众都喜欢看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爱情故事……他们怀念远离的祖国大陆,也怀念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邵氏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员与导演,如李翰祥和张彻,都是所谓的南来文人。

  研究近年兴起的邵氏电影,你会发现,邵氏兄弟公司的重要影片,都离不开民间故事、爱情和武打的主题,特别是李翰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张彻的《独臂刀》和胡金铨的《大醉侠》,无不与中国通俗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影片中,无论是文弱书生还是侠义英雄、绝世美女还是巾帼英雄,都有着符合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品德:孝顺、纯洁、贞节、忠诚。

  研究者指出,邵氏电影公司的这些电影,传统故事配上传统戏曲,构造了一片理想化的、抽离具体历史的“中国”、一个永远不变的“美丽中国”。这个想象的中国对于当时散居全球的华人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大多因政治动乱而离开故国,通过邵氏电影,他们又仿佛寻回了自己的“文化护照”——中国人的文化身份。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邵氏电影在台湾极其流行,所有的黄梅调电影都票房大收,特别是《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年在台湾放映超过半年,许多人观看了不下数十遍。这部影片结束了好莱坞电影多年来对台湾电影市场的垄断,使得这个中国大陆之外最大的国语人口地区成为邵氏兄弟公司的一个极重要市场。

  为了保证不同区域、不同方言的中国人都能欣赏邵氏国语片,邵氏电影的所有电影都有中文字幕(同时还有英语或西班牙语)。在香港这个绝大多数人都讲粤语的城市,以拍摄国语片为主的邵氏兄弟公司在上个世纪居于垄断地位,既有时代因缘和商业因素,也与邵逸夫的中国情怀分不开。

  “茄汁+毛片”之辩

  邵逸夫去世后,在一片赞扬、缅怀之声中,也不乏质疑甚至鄙夷的声音,有人认为,在香港这个自由社会中,邵氏兄弟公司出品的都是一些快餐式的产品,是“反智”的垃圾,没有尽到一个电影人的社会责任。

  在一个多元社会里,有各种批评都属正常。不过,对于邵逸夫及邵氏兄弟公司的这种评价,确实可以商榷。

  其实,认为制片方式只有“茄汁”加“黄色”两板斧,是邵逸夫经常背负的恶评,即其所拍电影都是媚俗之作,背离了天一公司创立之初标榜的“重整道德、伦理及发扬中国”这一宗旨。所谓“茄汁”,指的是武侠、功夫片,因为这类影片常用茄汁来代替人血。而“黄色”则指后来的“三级片”。

  对于邵氏电影的这种评价,难言准确与公平。

  1988年10月10日,香港才正式颁布实施电影“三级制”,将电影分为三类:一、任何人都可以看的;二、儿童不宜看的;三、只准十八岁以上看的。这一制度的出现,客观上为色情片大开方便之门。在三级制实施的最初几个月里,色情片的票房收入开始上升,随后开始走俏,在当时报纸每天公布的“十大卖座中西电影龙虎榜”上,总有一二部色情片榜上有名。史载,1990年香港片商送交政府电检处检查的1278部影片中,被裁定为“三级”的竟达519部。一些青年演员更是借此找到了成名的捷径。

  然而,在香港陷入“三级片”狂欢之前,邵逸夫已经于1986年宣布停产,转战到电视领域,邵氏影城已经偃旗息鼓了。

  那么,他以前拍摄的那些“风月片”是不是“三级片”?

  对此,邵逸夫旗下的金牌导演、后来离开邵氏公司的李翰祥认为,邵氏的那些“风月片”,重在表现男女风情,但远称不上“三级片”。

  拍片速度快,在邵逸夫看来不意味着就是烂片。对此他曾辩解说,邵氏的电影制作向来严谨,绝不拍劣片;若拍了劣片,宁愿烧了,也不拿到市场,以确保“邵氏出品,必属佳片”。据称,邵氏公司在成立的三四十年间,烧掉的影片在10部以上。曾在邵氏电影公司干过的蔡澜,对于邵逸夫对待电影的严谨态度就深表认同。

  作为精明的生意人,邵逸夫要求每一部影片都要赚钱,他明确表示,自己拍电影不是为了得奖,而是要给一般人看的。因为有人看,才有效果。他宁愿拿出钱单独资助艺术,也不愿意拍没人看的小众电影。

1 2 3

图文推荐

总裁汇O2O拟上市公司股权投融资平台

独家策划

更多
首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 在通往无人驾驶的神奇之路上,英特尔勇往直 蒙牛管理层巨变创始人牛根生辞职5年后重新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支付方式

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8005112号    公安部备案: 44030602004322

版权所有 总裁网 Copyright © 2007-2024 iChinaC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